科技为民 “智”愈洪涝
——记省水利科学院雷声团队蝉联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阅读量: 来源: 文:吴礼玲 周王莹 黄萍 图:黄萍 张秀平等 视频剪辑:陈秋翔 时间:2022-08-22

创新大潮涌,硕果惠民生。

今年8月18日,省委、省政府在南昌隆重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与会领导为2021年度江西科学技术奖颁奖授鼎,145项成果在全省最高科技殿堂熠熠生辉。省长叶建春主持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讲话,有关省领导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在赣院士出席。

省水利科学院表现抢眼,共斩获4项2021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创造了新的获奖记录。雷声牵头的“鄱阳湖洪涝灾害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获一等奖,再次在水利科技创新领域拔得头筹。更为可贵的是,这是他带领团队继“山洪灾害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成果获得2020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连续两年走上全省科技最高领奖台,成为我省蝉联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第一人,这在全国也极为少见。

8.19-定稿-记江西省水利科学院雷声带领团队蝉联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38.png

省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王纯和获奖代表合影


与水结缘:使命担当方为初心

管子曰:“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水为最大。”

坐拥鄱阳湖和“五河”的江西是洪涝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雷声家住鄱阳湖北面的都昌县,村口小河直通鄱阳湖。回忆过去,他对初夏的印象从没有“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的节忙,只有“有村皆水面,无路不山头。客守堤渡边,人撑树梢舟”的大洪水场景。

“我对1983年、1995年、1996年、1998年这几年的洪水印象特别深刻,端午前后,全家上阵争分夺秒抢收庄稼的画面至今仍然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回首往事,雷声有感而发,“1994年,我考上大学便坚定地选择了水利工程专业。1998年7月,我刚从南昌大学毕业,校区遭遇罕见暴雨,积水猛涨如洪水漫城。返家时途经九江,我特意踏上长江大桥远眺,城防堤决口后洪水鱼贯而入的场景历历在目,昔日的繁华都市变得满目疮痍。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倾尽毕身所学投身水利,让沿江濒湖百姓和家乡免遭洪水的侵扰。”

2022年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词这样评价雷声:“雷厉风行,创新之声远播;山洪无情,人间有爱。你是水利科研攻关的‘排头兵’;你是山洪灾害防治的‘领跑者’;你是科技服务民生的践行者;你竭尽所能,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然而,他的科技创新之路并不平坦。

8.19-定稿-记江西省水利科学院雷声带领团队蝉联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017.png

2022年,雷声获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铢积寸累:在江河山川中燃烧青春

1998年特大洪水后,洪涝灾害防御成为热点,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提高江湖防洪保障能力,水利投资逐年增加,但针对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形成机制不明、洪水预报时空精度不高、监测预警手段不强、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尚未构建等一系列瓶颈问题却一直未从根本上突破。

2002年,雷声开始将科研的重心倾斜至洪涝灾害防御领域,和部门同事一起逐步成为省防汛办公室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的业务骨干。2008年,省水利科学院审时度势,成立信息与自动化所,他作为首任所长,带领当时只有6人的团队,联合各部门开始主攻防洪抗旱及水利信息化技术。

山洪灾害和鄱阳湖洪涝灾害是影响江西防洪安全的主要灾种。受地形和降雨影响,江西是山洪灾害频发区,每年因暴雨导致山洪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的80%以上,历史上有过惨痛的群死群伤事件教训,倒逼江西走在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探索的前列。此外,鄱阳湖地势低洼,内受五河来水入湖,外受长江顶托倒灌,水位一旦上涨,退水非常缓慢。洪水遭遇的不确定性让鄱阳湖洪水监测预报难上加难,而沿湖长达1600多千米的圩堤更是等级不一、参差不齐,涨水后长时间高水位洪水浸泡让所有圩堤都犹如随时可能爆破的地雷。

“鄱阳湖流域的独特性,导致我们在防御各类洪水实践中,国内外基本没有可供借鉴的技术,洪水规律、监测评估、险情处置、防控体系等领域都存在大量的技术短板”,雷声谈到科技创新难点无不感叹。“所幸,得益于省水利厅20年多年来的高度重视和持续的科技投入,使我们有机会全身心投入和持续联合攻关,克服了大量技术难题,并通过逐年示范应用不断完善。例如在山洪领域,我们联合省水文监测中心,先后投入数百人,跑遍了全省3万多个自然村。通过一轮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江西省山洪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2020年鄱阳湖流域历史大洪水,雷声作为防汛专家奔赴湖口、彭泽开展防汛技术指导,同时带领团队开展遥感应急监测研究。“雷院长白天防汛,晚上做科研,我们经常整理数据到凌晨两点,雷院长收到后就催促我们赶紧休息,他继续修改。”谈起雷声,技术骨干黄萍总有说不完的钦佩,“雷院长真的是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时刻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

在防御中学习防御,在灾害中学习灾害。正是这样2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做一件,他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一项又一项突破。2022年6月,凭借着优异的科研业绩和过硬的业务能力,雷声同志被选树为“新时代赣鄱先锋”——群众身边好党员。

initpintu_副本.jpg

雷声指导开展无人机巡堤查险,现场讲解防汛知识


实战实绩:举全院之力筑起防御长城

2020年6月底至7月上旬,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域遭遇罕见集中强降水,湖区15个水位站有12站水位从超警戒到破历史记录,超过1998年水位。

面对来势汹汹的超历史洪水,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厅党委的指引下,江西水利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抗洪全面胜利。和1998年洪水比,2020年湖区死亡人数、淹没城市和中断铁路均降为零,倒塌房屋、溃堤、人员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抢险人数分别下降99.5%、98.8%、73.3%、53.1%、45.1%。本次获奖成果得到了全面应用,技术支撑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救灾效益。

8.19-定稿-记江西省水利科学院雷声带领团队蝉联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362.png

部分项目组成员

2020年大洪水期间,省水利科学院分批次先后派出防汛专家100余人次深入11个滨湖县(市、区)利用高科技手段指导防汛抢险,充分融合发挥水工、建材、遥感、水文、计算机等多专业、多学科融合优势,科技助力防汛抢险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高度赞扬。

“我们在共青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鄱阳湖模型试验基地,通过物理模型模拟试验鄱阳湖的江、河、湖水文关系,为鄱阳湖汛期水情预报与研判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水工模型试验技术骨干黄志文说道。

“其实,全院科技人员都是项目组成员。2020年,我们利用无人航空器组网遥感观测智能巡堤查险,利用高密度直流电法仪精准探测堤身渗漏,编写防汛抢险科普文章,实现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传,这些先进的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防汛抢险的效率,为我们与洪水赛跑争取了时间。”智慧水利研究所所长许小华补充道。

8.19-定稿-记江西省水利科学院雷声带领团队蝉联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731.png

古埠圩,隐患应急探测


破茧蝶变:磨砺成就骁勇科技团队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10多年来,雷声打造的省水利科学院智慧水利研究所团队,围绕江西省水旱灾害防御领域重大水安全问题,持续加大防洪抗旱和水利信息化研究力度。如今,智慧水利研究所已挑起了全省防汛抗旱研究重担,科研实力在全国已小有名气,他也是本次获奖项目的第二完成人。

智慧水利研究所通过抓管理、深研究、强服务、促转化,紧紧围绕“四个面向”科技攻关,团队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创造了一项又一项记录。近5年,共立项“洪涝灾害应急迅捷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诊断与预警技术研究”等省部级、市厅级课题40余项。还承担了全省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山洪灾害防治,洪水风险图编制等大量科技服务项目。

团队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大禹水利科学奖2项,省赣鄱水利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获授权国家专利8项,出版专著4部,创下了五年四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奖励、连续两年有成员荣获全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优异成绩。

8.19-定稿-记江西省水利科学院雷声带领团队蝉联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197.png

2020年汛期,在三角联圩开展航拍溃口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年来,团队成员也在时间的淬炼中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如今,智慧水利研究所团队已有职工24人,专业领域涵盖了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水信息学、通信工程、防灾减灾、资源环境遥感等多个方向,下设洪灾防御、数字技术、干旱与遥感三个专业研究室,各研究室研究方向相差甚远,但却底蕴深厚。

“雷声副院长是我们的老所长,多年来,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团队非常注重人才的传帮带,每一位新进员工,我们都会根据他的专业优势和个人意愿分配到相应的研究室,并配备专门的技术骨干传授经验、指导研究。一般来说,技术骨干作为项目负责,再配1-2名年轻干部,不仅有利于锻炼技术骨干的组织协调能力,使其能尽早走上领导管理岗位,也让年轻干部在工作中能够更快的学习成长。”所长许小华说道。“一直以来,我们都不是单纯的只做科研或技术服务,我们更多的是通过生产领域发现问题,然后研究解决问题,实现科研与生产相辅相成。”

目前,智慧水利研究所团队已经在多个研究方向培养了一批优秀技术骨干,如研究山洪灾害防御对策的王小笑和付佳伟、着力抗旱技术研判分析的张秀平和刘业伟、深耕山洪灾害创新研究的杨培生、精于洪水风险分析决策的李德龙、聚焦智慧水利研究的王海菁、致力洪涝科普的黄萍……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们都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优秀青年技术骨干。

8.19-定稿-记江西省水利科学院雷声带领团队蝉联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778.png

九合联圩现场圩堤实验


水科力量:让科技之光洒满赣鄱

创新之路,赓续过往,连接未来。

在公布的2021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中,“《节水总动员》科普动画创新与多维传播”荣获二等奖,“堤坝白蚁危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和“基于分区的鄱阳湖流域农村水环境精准治理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三等奖。诸多荣誉的背后并非偶然,是省水利科学院对水利科技创新始终如一的坚持和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是几代水利科技工作者筚路蓝缕闯出的一条求实创新之路。

2u_副本.jpg

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

多年来,省水利科学院一直牢牢扭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立足鄱阳湖流域和南方红壤区两大区域特色,在水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水土保持、农村水利、防洪抗旱与智慧水利、水工程安全、建材与岩土工程、生态水利等7个学科建设上持续发力,取得了创新突破。

“近年来,我院构建了与工作实绩紧密联系的绩效考核体系、科技奖励实施办法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的“1+2”激励机制,挖掘干事潜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立足地方特色、有限目标,精准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团队,扎实开展科研成果总结提炼,从科技奖励、论文论著、发明专利等多方面着力,全方位提升科研产出格局,省部级奖励数量跃升,立足鄱阳湖流域防洪减灾、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的地域特色“十三五”期间共获得省科技进步奖7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9项。”省水利科学院科研技术科周王莹说道。

“我一直都强调,科技研发的高投入并不等于高产出,没有几十年的持续投入,难以看到真正的成果。一旦产生颠覆性技术,社会生活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省水利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许新发表示,“非常感谢省水利厅几十年来对水利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持续投入,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全力以赴做好水利科研。且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沉淀,水利科技惠民的成效也愈加显著!”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惠民,一直以来都是省水利科学院的目标。2022年,省水利科学院全面推进高质量党建工程引领水利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科技创新型技术服务型模范单位,细化81条任务分工,结合“党建+”活动,以主动走出去的姿态,让院里的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水生态文明村创建、堤坝隐患普查与探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土保持技术助农助产、节水型单位创建等技术支撑深入赣鄱大地的每一条经脉,以水为媒,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水利科技成果在千家万户、山川河流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累累硕果是青春燃烧的烈焰,是头上默默无闻长出的白发,也是一代接一代水科科技青年接续奋斗的写照。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水科青年必将不改初心、勇往直前,把论文写在红土地的江河山川、粼粼鄱湖中,写在那些夙兴夜寐、朝乾夕惕的岁月里,更写进人间烟火气和赣鄱儿女的心里!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