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水科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有关治水和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在江西省水利厅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省水利中心工作,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省水科院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速形成项目出新、成果出彩、平台提档、人才荟萃的格局,积极打造以“有区域和学科特色国内一流现代化水利科学院”为目标引领的科技创新高地。
2023年,是省水科院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作为牵头单位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已连续3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项、立项省科技计划项目达15项,省部级以上立项经费达1555万元;首次获得省双千计划人才项目、首次参与“科技+应急”联合计划项目,1人首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入选省“双高工程”人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连续3年站上省级科技最高领奖台,离不开省水科院对水利科技创新始终如一的坚守,离不开数代水利科技工作者筚路蓝缕的接续奋斗。沉甸甸的荣誉为江西水利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水科力量。
一串串数字、一项项成绩背后,是省水科院坚持高标准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力体现,是省水科院坚持高站位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激活了省水科院推动江西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开启了省水科院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新征程。
技术攻关,科技创新提速赋能
省水科院坚持“项目为王”,2021年以来,围绕江西水问题,获批科研项目274项,立项经费达1.0585亿元。其中,省部级以上立项课题73项,省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省“双千”计划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国防科工委重大专项实现零突破;牵头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或专题、成功立项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2项省“科技+水利”联合计划项目,高层次项目领域及数量均实现历史突破,形成了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基金、水利部科技计划、省科技重点研发、省“科技+水利”联合计划、水利厅科技计划有效衔接的项目链条。
省水科院坚持科技“四个面向”,紧紧围绕鄱阳湖流域特色和南方红壤区域特色,聚焦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精准发力,在水资源管理创新、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堤坝隐患探测、水生态安全协同治理、洪旱灾害风险防控、水工安全监测安全预警等重大研究方向上不断取得突破,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捷报频传。
近5年,省水科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大禹奖二等奖1项;“揭榜挂帅”项目《鄱阳湖水量水质水生态协同治理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联合8家单位协同攻关,顺利完成中期评估;“科技+水利”联合计划项目在防汛抗旱、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土保持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四水四定”水资源管理创新、“两山转换”创新研究、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防汛抗旱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水利工程物理模型试验技术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峡江水利枢纽、赣抚尾闾综合整治等我省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自主研发的“集束可控高喷防渗墙施工技术”被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设展推介,并获优秀产品奖。
产研融合,成果转化落地见效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重要支撑。省水科院坚持“科研+转化”主责主业,积极推动水利科技创新成果与基层水利精准对接,健全完善成果转化推广工作链条,努力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以来,坚持问题与需求导向,探索依托项目、标准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取得实效,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标准化、水土保持、节水管理及河湖健康等,制定(修订)发布《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标准》《大中型水库运行管理规程》《河湖(水库)健康评价导则》等技术标准17项。同时积极践行科技为民,以项目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其中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09项,技术交易额达7292.54万元;4项技术列入水利部推广中心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建设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区8处。
平台培育,锻造科技支撑力量
科技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稳定和吸引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抓手。近年来,省水科院科技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新创建了江西省“鄱阳湖流域生态水利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构建形成3大科研基地和6大科研平台体系。
同时,省水科院科技平台质量持续提升。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水生态示范区建设逐渐完善;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水保科普馆正式开馆;农村水利科研示范基地主要基础设施全面竣工并完成试运行;鄱阳湖流域生态水利技术创新中心形成“N+1”的专业方向布局,完成运行管理方案,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联创,建立稳定协作机制,设立定向开放基金;积极推进科研平台“数字实验室”建设,江西省鄱阳湖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资源配置优化,完成CMA资质论证,众多院士专家齐聚为重点实验室发展把脉开方;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合作高校进一步拓展。
2021年以来,依托省水科院平台体系共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90名,设立开放基金57项,资助经费338万元。
人才集聚,全面激发“雁群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省水科院作为江西水利科技的主力军,依托3大科研基地及6大科研平台,创新性打造水土保持、水旱灾害防御、生态水利等优势学科,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积极构筑人才“蓄水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动机”。近年来,省水科院构建了与工作实绩紧密联系的绩效考核、科技奖励及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的“1+2”激励机制,制定出台《院科研平台管理办法》《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院“包干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院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建立了涵盖人事、财务、科研等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同时,针对成绩突出、贡献突出、潜力大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一事一议、特别支持”的方式,为其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开辟成长成才“绿色”通道,全面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同时,通过探索柔性引进国家杰青、优青、全国知名专家等优秀人才机制,组织实施“学科引路人计划”、试行青年人才导师制等方式渠道,构建领军人才、核心人才、骨干人才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三年来,我院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柔性引进学科引路人2人,招收博士后14人,重人才重创新的氛围基本形成。
如今,省水科院这支囊括了“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省“双千计划”人选2人、省“双高工程”人选2人的350多人的科技创新队伍,正肩负着江西水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使命,以建设“有区域和学科特色国内一流现代化水利科学院”为目标引领,为助推江西水利高质量发展,向着江河萦绕的科技高峰不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