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特别报道】省水科院:强化单退圩科学运用研究保安澜
阅读量: 来源:综合办公室 汪艳萍/文 时间:2024-07-18

“自入汛以来,我就一直在关注汛情和水位变化,考虑到我们团队此前开展了鄱阳湖区圩堤运用相关课题研究,也研发了单退圩相关系统模型,当时我就在想,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单退圩运用相关的技术支撑工作。”7月11日,作为省水科院防汛抢险技术支撑调度组(下称“省水科院调度组”)副组长的温天福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道。

单退圩作为退田还湖的一种方式,具有“高水行洪、低水种养”的特点,是鄱阳湖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鄱阳湖流域遭遇超历史大洪水,鄱阳湖区185座单退圩首次全部分洪运用,这也是江西省首次全面启用单退圩,湖口站最高水位最终控制在22.49m,有效缓解了湖区的防汛形势。可见,单退圩能否科学运用直接影响着湖滨地区的防洪安全与蓄滞洪区的运行管理。

主动出击  以“迅”应“汛”

7月3日8时,根据省水文监测中心实时预报,湖口站水位将于7月5日达到21.7m,达到全面启用单退圩的条件。

“与水库调度类似,圩堤启用调度必须与当前工况和预报水雨情密切结合,才能更好保证分析的可操作性和支撑作用。”省水科院调度组成员深刻明白水工程调度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深知“汛情不等人”,7月3日一早,便主动请缨紧急前往省水文监测中心水情处了解汛情并获取实时水雨情资料。拿到资料的第一时间,他们当即组织开展数据整理、方案会商、模型调试、效果对比、报告撰写,鏖战10余个小时,最终于7月4日凌晨1时许完成了《鄱阳湖单退圩分洪运用分析报告》(下称“《报告》”)第一版。

众所周知,水雨情预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月4日上午9时,省水文监测中心更新了实时水雨情数据,结果显示7月5日湖口站水位将调整为21.5m,这意味着他们之前的分析报告要被全部推翻,数据要从头梳理、方案要再次设置、效果要重新分析。作为长期从事调度工作的水利科技人员,方案的一次次推翻、数据的一次次重新演算、模型的一次次从头调试,对他们而言已是家常便饭。在得知实时水雨情数据较之前有所变动后,省水科院调度组成员即刻重新开展模型数据演算,经过近6个小时的奋战,他们完成了《报告》第二版,获得肯定评价。

据悉,省水科院调度组此次针对鄱阳湖单退圩分洪运用进行专题分析,是全省首次开展针对单退圩启用的防汛技术支撑工作,为防汛决策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注重积累  科学战“汛”

鄱阳湖区圩堤启用调度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积累和技术研发,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早在2020年,省水科院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研究所便开始从事鄱阳湖圩堤运用相关研究,依托前期承担的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鄱阳湖圩堤系统超标准洪水联合运用研究”、省水利厅重点项目“鄱阳湖区单退圩堤运用效益与优化研究”以及技术服务项目“江西省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综合评估”等,积累了全省240座单退圩基本信息,并研发了一套单退圩分蓄洪模拟模型,实现了2020年鄱阳湖单退圩启用复盘分析,部分成果已发表在《湖泊科学》《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等期刊。“接下来,团队将立足前期工作,开发鄱阳湖单退圩和蓄滞洪区实时模拟预演平台,以进一步提升我院水工程调度科技支撑能力”,温天福表示。

水库、单退圩及蓄滞洪区作为水工程防洪调度的一个完整系统,其科学合理调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防洪减灾效益。

从1992年“奉新县十七座小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研究”到2007年“万安水库实时调度方案研究”,到2018年“赣江中下游防洪系统联合优化调度方案研究”,到2020年“吉安市赣江及五大支流防洪联合调度模型及调度方案研制”,再到2023年“大数据驱动下基于人工智能的水库洪水预报及调度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省水科院始终坚持三十年如一日开展水工程调度研究,正是在一代代水利人的坚守与创新、在一次次科学研究的积累与蝶变中,完成水工程调度研究的接力与传承。

“开展科学研究,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要不遗余力不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下大决心在水工程调度方面主动作为、寻求突破”,省水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许新发曾先后多次强调。

水工程防洪调度是防汛减灾最关键、最有力的举措之一,下一步,省水科院将结合前沿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水工程调度研究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加强成果凝练提升和转化应用,使水工程调度科技成果同人民需要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以水工程调度的高水平科技支撑积极助力科学防洪、科学战“汛”,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江西“五河一湖一江”水安澜带来的巨大安全感、幸福感。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