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一湖清水”,促进生态文明
阅读量: 来源: admin 时间:2009-06-24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汤崇军

 

   

     19727月周恩来总理视察昆明时指示:“昆明海拔这么高,滇池是掌上明珠,你们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工业要注意保护环境,不然污染了滇池,就会影响昆明市的建设”。如今,掌上明珠变成了污染的代名词。

    20075月,太湖蓝藻爆发,饮水告急,民众喊苦。

    2008年世界地球日,焦点访谈报道,巢湖的水质劣5类,人畜不能饮,花费数百亿,水质依旧恶化。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是祸根。

“三湖”要加强治理,温总理提出了十条要求,鄱阳湖要加强保护,温总理留给了一句话。

    鄱阳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盆清水,也是最值得保护的一湖清水,她是江西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鄱阳湖确实太美了:春天,可以欣赏那生机勃勃、花红叶绿的江南大草原;夏天,可以感受那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波澜壮阔;秋天,可以徒步穿越那水乡沙漠,探索其形成之奥秘;冬天,可以观赏候鸟,它将会给您的将来带来好运。

    然而,全球环境的变化,极端气候更加频繁,鄱阳湖水旱灾害多了。98年的大洪水,07年的大干旱,我们的母亲湖在呐喊:湖面干了、鱼儿少了、鸟儿走了、清水浊了,鄱阳湖这盆举世瞩目的“中国清水”正期待着世人更多的呵护。水利人责无旁贷,否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变成“孤鹜哀鸣,秋水失色”,我们将无法向后世子孙交待!

    作为水利人的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怎么办? 我认为:

    首先要转变观念,即由“人统治自然”转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首先是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这是一项文明工程,也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生态文明不仅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政策问题,更是核心价值观问题、是灵魂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与之相比,历史上无数被称为革命的宏大事件,不过是历史轮回中的一个环节。

    发展是根本,保护是前提,只有把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使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指导水土保持实践,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贯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强化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努力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其次要由“重土轻水”转向“水土并重”: 水土保持研究不仅要重视土的研究,还要重视水的研究,不仅要让山变绿,更要使水变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鄱阳湖流域是由千万条小流域汇聚而成,小流域是神经末梢,要保障“鄱阳湖一湖清水”,必须要保证小流域要有充足的水量和清洁的水质,如何保证?这就是水土保持研究的切入点。我们要努力探索水污染防治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既要站在全流域的高度,宏观规划,系统思考,全盘考虑;又要从微观入手,以小流域为主战场,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再次要由“重硬轻软”转向“软硬并重”:要从只注重硬课题研究向硬课题、软课题研究并重转变。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在水土流失发生机理、演变规律、防治技术等硬课题上有创新,还要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投入机制、管理政策上有作为。只有这样,水土保持科技才能有更大的突破。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一轮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即将展开,水土保持的防治任务更加艰巨,为此,我们水土保持工作者应做好规划,主动介入,积极应对,把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落到实处,付诸行动。保障“鄱阳湖一湖清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以水生态系统为重点研究方向,突出水污染防治这一主线,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解决鄱阳湖水生态的关键科学问题。以生态科技园为支撑,开展水土流失机理研究;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技术推广和综合治理;以清洁型小流域为战地,研究水土流失与水污染的关系,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二要加快水土保持数字化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数字化工程是水土保持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快速、准确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信息,科学评价工程建设成效,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是将空间信息技术与监测网络结合起来,系统采集影响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数据,建立基础信息平台,为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三要重视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加大水土保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努力将水土保持研究成果服务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是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机制,加强面向基层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进典型示范区建设,努力提高水土流失防治速度和水平。

    春天来了,水利的春天来了,让我们用水利人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敢于实践的双手,紧紧地拥抱春天、辛勤地耕耘夏天,造福于4300万赣鄱儿女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定会烙上我们水利人的光辉形象。

     备注:此文作者参加江西省水利厅“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水利人作什么”专题演讲比赛并荣获二等奖。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微信公众号